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EMC易倍官方网站
  • 09-24

    2025

    钱虎军教授:突破高分子材料“强度-韧性-加工性”三难困境
    高分子材料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在实际应用中长期面临“强度-韧性-加工性”三者难以兼顾的经典难题。在传统认知里,材料强度的提升往往伴随着韧性的降低,而力学性能的优化又常常以牺牲加工性为代价,这一矛盾极大限制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潜力。近日,EMC易倍官方网站钱虎军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结合实验研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利用单链纳米粒子(SCNPs)在高分子基质中的单链拓扑构象效应,成功实现了高分子材料在强...
  • 09-24

    2025

    徐吉静教授、王晓雪副教授:分子锁定策略使挥发性醚类电解质成功应用于高能锂金属电池
    在电动交通、低空经济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对动力电池长航时与高能量密度的需求牵引下,锂金属电池被视为突破现有体系能量上限的新技术。然而,由于缺乏同时适配强还原性金属锂负极与高压正极的电解液,其安全性与寿命始终受限。现有电解液体系(高浓盐、含氟溶剂/添加剂、液化气及局部高浓体系等)虽可一定程度提升了电解液的耐压与界面稳定性,但普遍面临成本高、黏度高、低温适配性差等技术瓶颈,致使锂金属电池的工程化应用还...
  • 09-24

    2025

    梁志强教授、宋晓伟教授:不可逆硫环化构筑超稳定 D–A 型共价有机框架光强化金回收
    金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贵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应用于多个领域。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含量较大,且从中提取金所需能耗远低于传统提炼方法。共价有机框架(COFs)具有结构可设计性和孔道可调性等特点,展现出高的金效捕获潜力。COFs的孔道结构为Au(Ⅲ)提供了较高的亲和力,同时供–受体(D–A)型COFs有利于电子分离,使得COFs在光照的条件下进一步促进Au(III)吸附还原为Au(0)。针对酸性电子废弃物溶液中的金萃取,开发高稳...
  • 09-24

    2025

    李成龙教授:非连续稠合苯环策略构筑高效窄带纯绿光圆偏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圆偏振有机发光二极管(CP-OLED)可通过合理设计的有机手性发射体直接产生左旋 / 右旋圆偏振光,无需依赖外置偏振组件,由此规避外置偏振元件引入的光损耗,进而减少眩光、提升显示对比度,在 3D 显示、高分辨率成像及自旋电子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传统螺旋烯(helicene)分子因骨架内含有连续稠合苯环,导致分子内高频 C–C 键伸缩振动显著,引发电致发光光谱展宽问题,这一缺陷限制了其在高分辨率显示等对色...
  • 09-24

    2025

    孙俊奇教授:基于可逆交联策略制备具有超高水下粘合强度的可按需擦除两栖粘合剂
    从日常生活到尖端制造,粘合剂应用极为广泛,是支撑现代社会与先进制造的关键材料。然而,传统粘合剂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多数只能在干燥表面发挥作用,难以在水下实现稳定粘附,这极大限制了其在水下修复、医用止血等场景的应用;二是粘合剂一旦粘合在基材上便难以彻底去除,不仅阻碍了其重复利用,还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开发既能在水下保持高强度粘附,又能实现按需完全擦除的两栖粘合剂,仍是一项亟待突破的挑战。为解...
  • 09-24

    2025

    邹晓新教授、陈辉副教授:载体诱导铱催化剂体相晶化重构实现高效稳定酸性析氧
    开发高效的酸性析氧反应(OER)电催化剂是水裂解和CO2电还原等能源转化技术发展的核心。铱基材料是目前公认的活性与稳定性最均衡的酸性OER催化剂。为降低成本和提升贵金属利用率,研究者开发了各类纳米结构及负载型铱催化剂。然而,这些铱催化剂在苛刻阳极条件下普遍发生动态重构,成为限制其性能的瓶颈。半个世纪以来学界普遍认为,金属铱催化剂在OER过程中其表面会不可逆地重构为无序、水合的非晶态IrOx相。这种无定形相IrOx...
  • 09-08

    2025

    安泽胜教授:超分子近红外光酶催化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精准合成
    近红外光控自由基聚合的独特优势,主要源于近红外光所具有的深层组织穿透能力、低散射效应与卓越的生物相容性。然而,其实际应用一直受到聚合效率低和难以获得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限制。酶级联催化和光酶催化虽有所进展,但仍存在空间分离导致的效率低或依赖短波长光源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安泽胜教授团队构筑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近红外光酶(SNIRPE)催化体系,并将其应用于近红外光催化的可控自由基聚合。...
  • 09-08

    2025

    乔振安团队:多组分晶化介孔材料:合成策略与应用前沿综述
    近年来,多组分晶化介孔材料(MCMM)因其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道结构、丰富的活性位点以及多组分协同效应,在能源转换与存储、催化、传感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由于其合成体系复杂、结晶条件苛刻,MCMM的可控合成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上述问题,EMC易倍平台乔振安教授团队系统总结了MCMM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其合成策略、形成机制、结构调控以及在能源与催化中的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相...
  • 09-08

    2025

    吴刚副教授: 分子层面解读锰氧化物电催化剂的活性位点
    锰氧化物的结构组成与天然光合作用释氧中心相似而且成本低廉,近年来作为电解水制备氧气的非均相催化剂受到广泛关注。其表面结构在活化以及电解过程中通常经历可逆或不可逆的结构重组,因此,确定其真正的活性位点并在分子层面理解整个催化循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吴刚课题组设计了两种锰配合物模拟水钠锰矿层内以及层边缘的基本结构单元,电化学研究表明具有缺陷立方烷结构的三核锰配合物展现出优异的电解水催化...
  • 09-08

    2025

    杨英威教授:盒[6]芳烃的设计合成及功能三维电荷转移共晶的构筑
    大环芳烃是超分子化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工具,设计合成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的大环芳烃始终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此外,传统大环基共晶组装策略的维度局限严重限制了结构明确的功能三维电荷转移(CT)共晶的构建。近日,EMC易倍官方网站杨英威教授课题组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柔性大环芳烃——Box[6]arene(B[6]A),并利用其独特的自互补性和外壁电荷转移相互作用,构筑了具有可调控荧光和对甲基吡啶异构体选择性汽...
  • 09-08

    2025

    邹晓新教授:隧道结构IrOx助力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催化性能突破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WE)作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的重要技术路径,具备高电流密度、快动态响应等优势,已成为绿色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支撑。然而,该技术高度依赖贵金属铱基催化剂,传统金红石结构IrOx在工业条件下需2–4 mgIr cm⁻2的高负载以维持活性与耐久性,导致铱年需求量预计达1.5–2.0吨,占全球供应的约30%,资源瓶颈日益突出。尽管降低铱用量有助于缓解供需压力,但常规催化层在低载量下易发生结构破损、导电网络断裂...
  • 09-08

    2025

    张红雨教授:超窄带近红外发射有机单晶
    近红外窄带发射材料在生物成像与光电器件中应用广泛,其优异的组织穿透性可显著提升检测性能。尽管有机小分子材料因结构可调性受到关注,其发光机制与激子行为仍待深入解析。实现窄半峰全宽(FWHM)发射是关键挑战,当前分子设计与晶体工程策略仍受限于分子作用机制不明与调控手段不足。针对这一挑战,EMC易倍平台张红雨教授团队与纽约大学Panče Naumov教授团队联合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构化与晶体生长动力学协同调控的新...
  • 08-28

    2025

    EMC易倍官方网站介观尺度分子模拟软件平台建设取得最新进展
    近日,EMC易倍官方网站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吕中元教授/朱有亮研究员团队在软物质介观尺度分子模拟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最新进展。2025年8月14日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EMC易倍平台、清华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单位联合在Science发表题为"Hierarchical chiral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with strong and invertible chiroptical properties"的研究论文,其中EMC易倍平台团队通过介观尺度分子模拟揭示了非手...
  • 08-22

    2025

    管景奇教授:多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应用中的进展方面取得新成就
    近日,EMC易倍平台管景奇教授课题组撰写了一篇关于多原子催化剂(MACs)在电催化应用中的进展的综述。该综述总结了MACs的合成策略、原位结构表征以及反映结构-活性关系的特征,包括组成和构型、电子分布以及多种功能效应。随后,强调了高性能MACs的设计原则,涉及多原子位点、配位环境、界面缺陷、反应介质,以及包括生物启发设计和计算学习预测在内的特殊思路。并提供了在能源存储和转换技术中的应用。最后,以对MACs在初始阶段的...
  • 08-21

    2025

    陈峥教授、吴宗铨教授:螺旋聚异腈蒽醌正极材料助力锂金属电池实现长循环
    螺旋聚合物因其独特的构象特性已在手性分离、医学及圆偏振发光等领域备受关注。近年来,其在二次电池领域的应用潜力逐渐被证实,但相关研究仍待深入挖掘。聚异腈作为一种聚合度可控、分散度低的经典螺旋聚合物,具有主链结构高度稳定且规整、侧链结构易于功能化修饰的突出特点,可成为构建侧链含电化学活性基团聚合物的理想选择。尽管电化学活性聚合物在电池领域已获得广泛应用,但关于聚异腈类电化学活性材料的应用研究尚属空...
首页上页12345...17下页尾页